【秋收好丰景】岷县当归种苗:从“靠天吃饭”到吃上“科技饭”

发布时间:2025-09-24 17:25  浏览量:2

“当归苗坐着“过山车”,在27平方米的空间里就能实现大田10亩的育苗量,这怎么听都像是天方夜谭,但在岷县当归工厂化育苗技术示范基地里,研究人员却真得将它变成了现实,走,一起去看看。”

走进当归研究院种苗繁育基地,一组W型立体循环式当归育苗床格外引人注目。160个育苗盘整齐排列在育苗床上,在动力的驱动下,搭载着育苗盘的吊篮沿着“W”型轨道缓慢循环运行。基地的监控大屏上,温度、湿度、光照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关键数据实时跳动,工程师王新建正紧盯屏幕,根据数据细微变化精准操作喷淋装置,通过智能化系统为当归苗的生长提供全方位保障。

甘肃岷县当归研究院工程师 王新建:这是立体式循环当归育苗床,它相比于传统的育苗有节约土壤、降低成本的特点,占地27平方米,有160个盘,它育出当归苗的数量相当于传统育苗10亩地的量。同时它还有出苗率齐,成苗率高,降低抽薹的特点。

据了解,这款W型立体循环式当归育苗床,是甘肃岷县当归研究院联合兰州交通大学、湖南木林森机械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当归育苗专用设备。相较于传统平面育苗,它的空间利用率提升了4至6倍。更为关键的是,配套研发的光环境智能调控系统和环境控制系统,能将温度稳定在最优范围,避免了自然环境中温度波动对育苗生长的影响。同时,通过调控光照时长与强度促进当归种苗更好进行光合作用,进一步提高生长速度和产量。

甘肃岷县当归研究院工程师 王新建:相比于大田育苗来说,我们温室苗温湿度可控和光照有补光,每年可实现三茬的育苗。

岷县素有“中国当归之乡”的美誉,是全国当归的主产区。但长期以来,当归种苗培育却有着较高“门槛”,不仅需要严格的土地轮作,对海拔、土壤、温度、光照等自然条件要求较高,传统育苗模式始终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困境。

近年来,岷县将中药材种子种苗的研发与保护作为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不断探索育苗技术革新,从传统的生荒地育苗逐步转向现代工厂集约化育苗,从粗放播种升级为精量播种,在当归育苗技术上实现了一系列突破。先后试验成功当归熟地育苗、温室育苗、穴盘式育苗、当归种子丸粒化等多项技术,并在全县范围内进行繁育推广,形成了以适宜乡镇为核心的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区,为构建工厂化育苗、设施化储藏、智能化栽培的中药材现代化生产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甘肃岷县当归研究院工程师 刘鹏伟:下一步,我们通过项目的实施,继续采购两台立体育苗设备,建立当归立体工场化育苗的一个样板,为立体育苗技术的推广实施奠定基础,为全县中药材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全媒体记者:隆红霞 李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