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求变、积极应变,奋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发布时间:2025-11-16 14:21  浏览量:1

“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这份“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不仅铸就了深圳的发展奇迹,更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注入了强劲动力。江西工程学院组织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学生考察团,用一周时间走访深圳旭帆达科技等优秀校友企业、踏访高交会等科创展会、感悟红色初心,这场跨越赣粤的实践之旅,正是学校锚定产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的生动实践,深刻诠释了办好人民满意大学的核心要义——以变应变对接时代,以实求效培育英才。

以“行走的课堂”求变,让育人模式对接成长需求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而答案从来不在封闭的校园里。江西工程学院的考察团行程,构建起一套“理论+实践+精神”的立体育人体系,让育人过程真正融入时代脉搏。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泛黄的手稿与简朴的陈设构成了最生动的思政课堂,让青年学子在触摸历史中感悟初心使命,这种“行走的思政”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界限,让爱国主义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更具突破性的是实践育人的深度拓展。从中山市晶艺光电到木林森股份,从东莞市奥翔医疗到深圳旭帆达集团,考察团足迹遍布LED光电、半导体、医疗器械等前沿产业领域。优秀校友们分享的“踏实笃行”“立足本业”“锤炼硬实力”等成长经验,比课堂说教更具感染力;木林森中心实验室的5000万投资规模、CNAS认证资质,让学生直观感受“产教融合”的硬核力量。这种“企业即课堂、校友即导师”的育人模式,精准回应了青年学子对职业规划、实践能力提升的迫切需求,让“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孵化器”的办学特色有了鲜活注脚。

以“精准的对接”应变,让办学方向锚定产业需求

高等教育的价值,终究要通过服务社会发展来彰显。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浪潮和产业升级需求,高校唯有主动打破“围墙”,才能避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困境。江西工程学院的实践探索,给出了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破局之道——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实现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与市场需求的同频共振。

在专业布局上,江西工程学院紧盯云计算、大数据、电子信息、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应用、跨境电子商务等“王炸”专业,明确“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的建设思路。与华为等领军企业共建实验室的举措,更是精准把握了产教融合的关键节点。

考察团参加第二十七届深圳高交会的经历,让校企对接更具前瞻性。本届深圳高交会汇聚40余家央国企的大国重器、30余所高校的前沿成果,构建起覆盖人工智能、半导体、低空经济的创新矩阵,不仅让学生直观感知产业前沿动态,更为专业学习锚定了清晰方向。

这种“产业调研—专业调整—资源整合”的闭环机制,让学校办学始终与区域经济发展同频共振。78个校级教学实习基地与产学研基地的落地建成,进一步为“精准育人”提供了坚实支撑,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深度咬合。

以“开放的生态”求进,让发展动能呼应时代需求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对于地方高校而言,这种发展动能既来自内部改革,更来自开放生态的构建。江西工程学院的实践,构建起“校友赋能+校地协同+科教融合”的开放发展生态,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校友资源的深度激活是其鲜明特色。从木林森董事长孙清焕到深圳市也扬科技总经理曹国平,一批杰出校友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榜样坐标”,更成为校企合作的“桥梁纽带”。通过校友企业合作交流研讨会,学校实现了学生实习、就业与企业人才需求的精准对接,这种“校友反哺母校、母校支撑校友”的良性互动,让办学资源不断拓展。在区域协同上,学校明确“立足新余、服务江西,辐射全国,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服务面向,将办学定位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在科教融合上,践行OBE教育理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训课程比重,推动高水平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让学生站在创新前沿。

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核心在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坚守和“与时俱进”的改革智慧。江西工程学院的粤港澳大湾区考察实践,证明了唯有主动走出校园、对接产业、拥抱时代,才能让教育成果真正惠及学生成长、支撑产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当更多高校像这样以“求变”的勇气破解发展难题,以“应变”的智慧回应人民期盼,必能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教育根基。(于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