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工业记忆 | 从一块“砖”到一条“链” 小马陵村的“耐火”答卷

发布时间:2025-09-23 11:13  浏览量:1

“土与火”的千年烧制,让淄博成为一座有温度的城。

早在石器时代,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先民就已掌握制陶术。千年烧制不仅让陶瓷火中涅槃,珠光玉润,也“烧制”了淄博这座温度之城,赋予了这座城市希望和繁荣。

近代以来,淄博凭借资源优势迅速崛起,成为全国早期工业基地。现如今,淄博近现代工业发展历史已逾百年,奠定了淄博坚实的工业根基。

这样的工业根基,不仅在淄博的平原开阔地带开枝散叶,在层峦叠嶂的深山中同样顽强生长,并且成为这座城市工业中一段熠熠生辉的记忆,比如说位于淄川区西河镇小马陵村的山东万方窑炉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万方窑炉”)。

深山里的耐火砖厂

在万方窑炉董事长张玉宝的记忆中,过去,深山中的小马陵村实在是太穷了。

“村里乡亲们衣服窟窿挨窟窿,补丁摞补丁。家里兄弟姐妹好几个,真是穷得叮当响,我早早便辍了学。”为了给家里补贴点家用,十几岁的他要背着干粮,走上几十里坑坑洼洼的山路,去周边乡镇当小工,“一天活干完,流的汗能结一层盐碱。”

村史中保留的旧村样貌

不过虽然穷,但村名在历史记载中挂得上号,“相传,村附近有一条东西走向、长约8公里的峡谷,名为马陵道。马陵之战中,庞涓率军追入马陵道,中了孙膑的埋伏,最终被乱箭射死,被射死的战马和士兵就地埋葬。村里的老人这样说,但已经不可考了。”

久远的历史传说,其实说明了一个道理:群山之中,小马陵村是个易守难攻的偏僻地方。这样的“传统”延续下来,可以想象这个山村要想摆脱困境,面对的“任务”可以说是“地狱”级别的。

不信邪的小马陵村人,在淄博现代工业的熏陶下,决定用当地特色耐火材料产业改变命运。七十年代初,村里办起了耐火砖厂,全体村民齐上阵,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大家伙儿打坯、脱坯,贡献秸秆,热火朝天在厂子里干活。”在张玉宝的记忆中,厂子开起来后,规模比较小、产品也不多,所以发展势头减弱,后续效益不是很好,“1987年的时候,因产品单一,销路不畅,债务压得喘不过气来,生产经营陷入困境。”

眼看村里仅有的工业“星星之火”要熄灭,张玉宝觉得很可惜,就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把耐火材料厂承包了下来。

从村集体企业到个人承包经营,整个管理体制有了相应改变,效果也显而易见:仅仅过了一年,厂里的粘土结合浇注料就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并荣获了山东省优秀新产品二等奖,成为首批获得山东省建设委员会颁发的建筑业企业二级资质证书的单位之一。

厂子越办越大,经济效益也越来越好。别看只是一家村办企业,但企业紧紧抓住市场机遇,致力于蓄热式燃烧技术研究以及相关零部件的开发。“我们专门和各地专家教授合作,研发出黏土结合浇注料、低水泥浇注料、钢纤维浇注料、特种高铝质耐火泥等多项优质产品,其中3个产品还填补了省内空白,能生产这个浇注料产品的,当时在全国都没几家企业。”提到万方窑炉,张玉宝话中都是满满的骄傲,“基于产品质量过硬,还把咱们淄博的耐火材料、窑炉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济钢集团、莱钢集团、日照钢铁集团、张家港沙钢……都是咱的客户。”

张玉宝讲述起他与工业的故事

工业立村让小马陵成“国字号”

1996年,作为万方窑炉“掌门人”的张玉宝,被张庄乡(后来并入西河镇)领导喊去谈话,主题是“接管”小马陵村,带领乡亲们共同富裕。上任后,张玉宝才发现村里账上不仅一分钱没有,还欠着30多万元债务。

没有过多犹豫,张玉宝决定将厂子改为村集体企业。随后,工业企业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迎来了新的蜕变:小马陵村迁建新村,全村从山上搬到了更平坦的南坡上,家家住进了新楼房,并确定了“工业兴村、农业富民、全面发展”的路子;万方窑炉与中国建筑材料研究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和中冶集团建筑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研发了“川马”牌系列的不定形耐火材料及保温材料,共计14大系列、300多个品种,形成了年综合产量达6万余吨的规模……

有了企业的村集体,像有了“下金蛋的母鸡”。不仅村集体也有了进项,村民就业工作方便了,收入增多了,日子也好了起来。

2010年,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小山村在全国“露了次脸”。在中国小康村走进湘西启动仪式暨第六届中国十佳小康村揭晓晚会上,淄川区张庄乡小马陵村获得殊荣。

金灿灿的中国十佳小康村证书和奖牌被张玉宝挂在了村委会的墙面上,“这份荣誉,不仅是对过去小马陵村发展最好的总结,更是对小马陵村未来发展的激励。”张玉宝将墙上悬挂的荣誉依次介绍,如今的小马陵村,先后荣获中国十佳小康村、市级文明村、淄川区先进党组织等多项荣誉。

小马陵村委墙上挂满了荣誉奖牌

2025年8月底的一天,记者沿着小马陵村前的柏油大马路向东,不到500米便到了万方窑炉分公司——淄川玉林特种炉料厂的生产车间。偌大的特种炉料生产车间中,排列整齐的机器轰鸣,数名工人有条不紊地操作着,一旁码放着整整齐齐的白色粘合料正等待装车。

“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比出去打工强多了。”正在车间忙活的村民说。

从一块“砖”到一条“链”

今年5月,山东万方窑炉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先后中标了中冶赛迪沧州中铁1250线1#2#炉EPC项目等重大工程。

从单一耐火砖生产到完整窑炉产业链的升级下,山东万方窑炉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为一家集科研、工业窑炉设计、耐火材料生产、热工设备制造、窑炉工程施工、金属件加工及结构制安为一体的专业化大型企业。

“在窑炉工程总包和耐火材料生产技术等方面均处于国内的先进水平,市场涵盖了钢铁、有色、机械、石化、建材、火力发电等诸多行业。”张玉宝告诉记者,公司名称中加上了“科技”二字,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我们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聚集大批有才之士加盟,拓展市场,持续创新工业窑炉的节能环保技术(如蓄热式燃烧技术、窑炉煤气回收技术、高效双膛石灰竖窑等)和新型耐火材料。并且已经成功地应用到国内外的各种工业窑炉上,获得了用户的广泛好评。”

说起万方窑炉,张玉宝感慨不已,“我们公司现在下辖2个独立的子公司和3个生产制造厂,分别为阳泉盂县玉林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淄博木林森保温材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淄博淄川玉林特种炉料厂,淄川玉林蜂窝陶瓷蓄热体厂、淄川金属结构加工厂。公司还设有耐火材料研究所、耐火材料测试中心和蓄热式技术研究中心,配备了完备的实验设施和先进的检测手段。”

分公司里堆放着耐大小产品

依托“土与火”的锻造,万方窑炉成为村企里独具特色的工业代表,这个从淄川深山起步的小厂,一步步成为行业内佼佼者。

回看这一路变迁,无论是从一家濒临倒闭的耐火材料厂,到带动全村致富的工业支柱;还是从一个“靠天吃饭粮难收,穷山恶水无人来”小山村,到如今的满载荣誉的全国十佳小康村,工业发展点亮了无数张玉宝们的致富梦想,让更多人过上了小康好日子。

人物档案:

张玉宝,中共党员,1957年6月出生,淄博淄川人,淄博市人大第十二届至十六届代表。1995年8月成立淄博万方窑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1996年1月担任小马陵村党支部书记、2004年12月兼任小马陵村委会主任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