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关注我省增质减负综合考准干部实绩工作
发布时间:2025-08-16 13:42 浏览量:1
◇专门设置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等反映经济发展基础和潜力的关键性指标,引导各地各部门在打基础、利长远上下功夫
◇向全省干部群众开展抽样问卷调查,每年随机抽取28万个左右样本。“倒逼大家更加注重群众实际感受,把工作做得更精细。”
◇2024年提拔的省管领导干部中,年度考核为优秀等次的占比约六成;当年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厅级干部24人
江西增质减负综合考准干部实绩工作
▲吉安市木林森实业有限 公 司 MiniLED 投 产, 工 作 人员正在操作芯片分选设备 (2024 年 9 月 20 日摄) 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管委会供图
江西省宜春市是全国最大的碳酸锂生产基地。近三年,碳酸锂价格从最高峰时的60多万元/吨下降至不足6万元/吨,而宜春的锂电新能源产业营收稳定在千亿元左右,显示出发展韧性。在2024年度全省综合考核中,“账面”看似“变化不大”的宜春市在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等多项指标上增幅排名第一,最终获一类设区市考核第一名。
2022年以来,江西深化综合考核改革,设置“三张考卷”考准党建引领、发展实效、群众评价,注重指标精准、调度精细、分类精确,用实考核结果让能者上、庸者下。经过3年实践,考核导向、考核方式、结果运用等方面持续改进优化,综合考核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促进作用不断显现。
看显绩更看潜绩
“近年来,江西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统一优化综合考核,科学设置高质量发展成效、加强党的建设成效、满意度评价‘三张考卷’,既看‘显绩’,更看‘潜绩’。”江西省委组织部综合考核处处长陈建平说。
高质量发展精准牵引。“三张考卷”中,高质量发展成效考卷全面对标国家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国考指标权重达62%,专门设置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等反映经济发展基础和潜力的关键性指标,引导各地各部门在打基础、利长远上下功夫。
南昌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陈艳介绍,过去,高新区往往凭体量优势就能与其他开发区拉开差距。如今,存量考核仅占比40%,增量占比60%,不可能“躺赢”。“比如,上级将‘纳入省重大重点项目的产业项目当年投资完成率’纳入开发区考核,要求招商精准度更高,项目质量更高。”
在吉安,记者了解到,在考核指挥棒精准牵引下,当地聚焦主导产业电子信息业集中攻坚,招引延链补链项目,近三年平均每年引进亿元以上电子信息项目超百个,产业营收突破2000亿元。
为防止干部政绩观偏差,江西制定《设区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观偏差主要问题清单》,细化列出8条问题情形,纳入考核内容,引导各级干部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坚决守住安全底线、生态红线、统计数据质量线、地方政府债务警戒线等。
2024年,新余市因发生特别重大火灾事故,年度综合考核“一票否决”,考核等次由第二等次降为第三等次。抚州市金溪县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列全市11个县区第6名、第2名,但因“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标得分全市最低,高质量发展成效排名降至全市第9名。
高质量党建强化引领。在党的建设成效考卷中,江西把党建考核系数从1.06提高至1.25,更好发挥党建考核的“乘数效应”,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江西铜业集团近年来牵头联合链上企业,组建江西省铜产业链党委,推进上下游企业、大中小企业、国有企业和非公企业党组织联建共建。
“上下游企业党建共建,有助于企业降低沟通成本、信任成本。”江铜集团党委组织部部长刘智慧举例,德兴铜矿轮胎、轮马达机体等三个“外联”项目,实现完全国产化替代,且价格只需国外同类产品60%左右,就是得益于制造方和合作方以党建为纽带推进共同研发。
群众满意为重要标尺。江西把满意度评价作为单独考核内容,广泛听取干部群众意见,把群众的“好差评”作为衡量政绩的重要“标尺”。
江西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主任喻林华告诉记者,每年民调中心会针对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生态环境满意度、公众安全感满意度、勤廉单位创建满意度等主题,向全省干部群众开展抽样问卷调查,每年随机抽取28万个左右样本。“倒逼大家更加注重群众实际感受,把工作做得更精细。”
江西各地各部门聚焦民生实事抓落实,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解决。2024年,全省群众满意度评价平均得分从2023年的94.2分提高至96.3分,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8.945%,连续19年获评全国平安建设(综治工作)考评优秀省。
综合考核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促进作用不断显现。2024年,江西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5%、12.5%、13.1%,分别高于全国2.7、3.6、5.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6%,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生态质量指数位居全国第一。
精简指标 提升质效
“桌上全是各种佐证材料,角落里也堆满了文件夹和资料箱,扛着资料箱一个单位一个单位提交。”说起过去的年终考核,赣州市章贡区解放街道党工委书记黄霖很是感慨:“如今,考核指标数量减少了上百项,现场考核大幅减少,节省出大量精力来抓实际工作。”去年底,解放街道集中精力谋划“一老一小”民生项目,争取到了全区“虔城幸福”建设试点。
近年来,江西省、市、县、乡四级同向发力,全面精简优化考核指标,2024年省级层面考核事项压减为1项综合考核和9项专项考核,考核指标总数较上年压减70%;市考县、县考乡、乡考村,只保留1项综合考核。
指标不是“一减了之”,精简背后是从理念到实践的三重提升。
指标设置更注重精准——江西聚焦关键领域、重点任务、短板弱项设置考核指标,例如围绕深入推进工业强省战略和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在考核中更加注重强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亩均工业增加值、亩均工业税收等关键性指标;针对科技创新短板,设置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之比、高新技术企业净增数、高技术产业投资占比等指标,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指标设置和实际工作联系越紧密,可信度、说服力越强,对工作的指导促进作用越鲜明。”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开发区处处长徐波举例介绍说,过去对开发区的二级考核指标有46个,现在只有22个,删去了标准厂房完成率、绿化率等,保留的是与经济、管理工作密切相关的指标,更能反映工作实效。
调度工作更注重精细——针对精简优化基层考核后省不再考县的实际,江西创新开展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监测分析:采用现有报表数据、不另行开展统计调查,对标国考要求选取40个高质量发展定量指标,建立一套可量化、易操作、好评判的县域经济监测指标体系。
江西省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处处长杨建萍认为,开展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监测,有利于全面客观反映各县(市、区)总体情况,精准指导各县(市、区)锻长补短,更好促进区域协同优势互补。
分类考评更注重精确——江西在省级层面把被考核对象分成设区市、开发区、省直机关、省管高校、省属国有企业5个序列,每个序列分成不同类别,让不同发展定位、资源禀赋的考核单位分赛道科学竞优。
“对省管高校分类考核,有助于促进高校找准定位,走内涵特色发展之路。”南昌航空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洪霞介绍,2024年,学校按照“应用型建设高校”类型考核后,“三张考卷”成绩均在本类中排位靠前,最终成绩位列本类高校第1位,首次进入综合考核第一等次,更加坚定了学校的发展方向。
真考真用 能上能下
一组数据让人印象深刻:江西2024年提拔的省管领导干部中,年度考核为优秀等次的占比约六成;当年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厅级干部24人。
某县原县长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能力不足、办法不多,导致该县年度综合考核排名连续两年在全市垫底。经组织综合研判,认为其“扛不动担子、啃不动硬骨头”,不适宜继续担任现职,将其平职调整为市直单位正职。
“不是等受到党纪政务处分才‘下’,而是结合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专项考核等,对苗头性问题及时提醒纠偏,对反映问题较多的给予6个月整改观察期,整改不到位的及时进行组织调整。”江西省委组织部干部综合处负责同志介绍。
记者了解到,2022年中办印发《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以来,江西省级层面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厅级干部55人、县(市、区)党政正职12人,起到下来一个、警示一片的效果。
以实干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江西坚持把综合考核与干部考核有机贯通。2024年,全省提拔或进一步使用担当作为干部2226人,对239名考核优秀的省管干部给予嘉奖,对69名连续三年考核优秀的省管干部记功。
在每年召开的全省综合考核总结暨通报表扬大会上,对获评第一等次单位和优秀等次班子干部予以通报表扬,省委主要领导进行现场点评;每年由省领导带队现场向被考核单位领导班子成员集体反馈结果,既反馈得分、又告知失分。
“面对面、全方位的反馈,让我们更加清楚自己强在哪里、弱在何处,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更明、动力更足。”江西省人社厅人事处处长万修猛说。
“探索开展综合考核3年来,考核‘指挥棒’作用不断显现,干部担当作为的劲头更足了、真抓落实的干事创业氛围更浓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领更强了。”江西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说。